【摘要】在中小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问题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好看的不好用、好用的不好看等问题。要提升公共文化空间的品质,国家文化公园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态或模式。城市国家文化公园要在文化基因、文化标识、城市高度、城市形象等方面达到水准,把“好看”与“好用”结合起来。建立国家文化公园,已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美丽中国的迫切需求和必然趋势。
【关键词】中小城市 公共文化空间 国家文化公园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应把“好看”与“好用”结合起来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文化宫等文化设施越来越少,大型文化广场等文化空间不断增多。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为了展示经济实力、打造城市文化地标,流行在城市新区或新规划的行政区,或在行政办公区附近拿出一大块地,建一个大型文化广场,再在周边配套建上博物馆、图书馆或文化馆。这种既体现发展成就又显高雅,主要为了面子好看、政绩光彩的文化类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虽然很时尚、很先进,甚至很前卫,但是,由于新区或行政区一般远离居民区、商业区,周边常住人口很少,因此使用率很低。这些主要是为了“好看”而不是为了“好用”的大型文化广场或文化空间,虽然属性上非常“公共”,但在实际中,只有名义上的共有,少有实际上的共用、共享。
一些为小区配套建设的小型或微型文化广场,甚至一些宽敞的路边空地,使用率很高,是真正好用、宜用、实用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居民休闲放松的好地方,较为有效地发挥着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
在中小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问题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好看的不好用、好用的不好看等问题。当前的矛盾,是把“好看”与“好用”结合起来,切实做到既“好用”又“好看”。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要明白公共文化空间是服务百姓文化生活、满足百姓文化需求的,“好看”要让位于“好用”。
在解决了“用”与“看”的问题后,还要提升公共文化空间的品质。公共文化空间不能只是用于居民自发的、浅层次的文化娱乐活动,还要有目标、有提升。文化不只是游艺娱乐,还要有所教益。文化空间,不只是物质载体、设施用具,还是精神空间、心灵世界。
国家文化公园: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态
当前,我们对公共文化空间的理解要更加开放。有许多公共空间,如果具有部分的、局部的文化功能,也可以将其视为公共文化空间。例如北京的北土城,就被改造成了元大都遗址公园。原先的元大都旧城墙和护城河杂草丛生、野树凌乱,后被改造成山水相依的园林式带状公园,既能为居民提供一般公园的服务,又因其全开放性,成了附近居民健身、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这一模式,可以为众多中小城市所借鉴。
除了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局部的或衍生的公共文化空间,还有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态——国家文化公园,需要中小城市去开拓、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大展宏图、大有作为。
中央在前期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启动了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要“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在《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要“依托长城、大运河、黄帝陵、孔府、卢沟桥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国家文化公园都称得上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国家文化公园,要起到弘扬传统文化、光大文化传统的作用,成为文化认知、传承、教育的载体、平台和阵地。
中小城市在建设公共文化空间的工作中,要适应中央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契机,瞄准这一战略方向,规划建设城市国家文化公园,既为当地提供高品质、可传世的公共文化空间,又可丰富国家文化公园的体系和内容。城市国家文化公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地标,而是历史视野中的城市文化标识、地域文化标识。要依托本地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建设具有城市特色、地域风情的城市国家文化公园,形成城市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标识。
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要为地域立标、为城市铸魂、为文化举旗
我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魅力无限的灿烂文化。在现行的国家公园建设实践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不仅包含,而且非常重视文化遗产。国家公园体系中的各种国家公园,不约而同地强调文化的重要性,非常看重自身的文化含金量,并以之为金字招牌。这说明,国家公园体系中不仅有国家文化公园的成分和内容,而且相当重要。我们现在提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只不过是明确提出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而且使之更加突出,以求更方便、更有针对性、更专业地加强对各类文化遗产、文化遗存、文化生态的保护和传承。国家公园体系中不能缺少国家文化公园,要把国家文化公园建成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建设的阵地、文化交流的平台、文化消费的场所。
此外,强调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营造了良好文化氛围;我国大量国家级文化保护地、保育区为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各种经济新区、经济功能区也为城市国家文化公园的设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提上议事日程,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重要机遇。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2016年3月1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均明确强调要建立国家公园。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会,推动同步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把文化创新、文化引领落到实处,把文化强国建设落到实处。
城市国家文化公园,是文化标识认知区、文化基因保质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传统光大区、文化精神弘扬区、文化形象展示区。要从为地域立标、为城市铸魂、为文化举旗的高度,促进城市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
建立国家文化公园,已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美丽中国的迫切需求和必然趋势
国力的竞争,到一定深度就成为文化的竞争。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城市国家文化公园这样的文化抓手。当前,文化例外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共识。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文化作为特殊商品,应受到本国的特别保护,享受文化例外的特殊待遇。文化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要把多样复杂的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就需要大量城市国家文化公园这样的载体和平台,乃至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特别区域。
在实践中,建立城市国家文化公园,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工作方向是一致的,便于统一管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可以把现有的文化含量高、成分多的各类国家公园,例如文化生态保护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森林公园等,先走一步、先行整合,为所有国家公园的统一管理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在情感上,建设城市国家文化公园,是留下温馨文化记忆和美丽乡愁的需要,是建设优美人居环境的需要,是滋养、建设与修复文化生态环境的需要,是涵育文化品格的需要。
在生活中,建设城市国家文化公园,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不仅要建设人们生产、生活的物理空间,也要建设人们不可或缺的文化空间。我们要把城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发展规划,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镇化发展规划。
随着社会转型、城镇化、文化安全等因素引发的相关问题不断增多,建立国家文化公园已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美丽中国的迫切需求和必然趋势。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