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网

从《道德经》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文章来源:西部论丛     更新时间:2018-11-21 15:49

 摘 要:老子所著《道德经》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其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对当今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将从该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对“无为而治”进行整体上的论述,进而通过对施行该治国理念时的具体措施的分析,对“无为而治”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自然 无为而治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直到今天也为人们学习。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进行了解读,并基于此提出了有关修身,治国的理论。而“无为而治”便是老子治国理论的基本观点,它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治国思想,对今天我们国家的治理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无为而治”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时代背景的分析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上,生产工具的更新提高了劳动效率,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大量土地被开垦为农田,自耕农阶层出现。新兴的封建地主与自耕农的关系逐步发展起来,使得原有的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固定关系被打破,引起了封建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伴随着矛盾冲突的进一步扩大,生产关系不再稳定,原有社会各个阶层的固定关系被打破,各个阶级为了自身利益互相争夺,这也就导致了在政治上产生了剧烈变革。
  在政治上,各地诸侯实力逐渐扩张,诸侯相争,周王室王权衰败,传统制度被冲击,整个社会礼崩乐坏。频繁的战乱使得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老子着眼现实,撰写《道德经》,并在其中提出了自己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论[1]。
  二.“无为而治”思想概述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由其“自然”的观点得出,所谓“自然”,在老子处理解为“自然而然”,“自己而然”,即主张万事万物依靠其本身的特性进行发展,外界对齐不加过多约束,让事物依其本性进行发展。
  与自然相辅相成的,是无为。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指在治理国家时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无为”,将“无为”本身看作是“有为”的一种方式,看成是一种特定的“为”。这种无为之“为”的特点便在于利用对象自身的力量而不加干预,最终达到人的目的——“无为而无不为”,即是要通过“无为”的方法达到“无不为”的目的[2]43。
  《道德经》中有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子朴。”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便是主张要顺应自然之道,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的秩序和事物运动变化的准则,不做与自然规律相违背之事,“不妄为”。对待百姓,依照百姓自身的发展进行管理,不对百姓生活进行过多干预,各个阶级依其阶级本身的特性进行发展,这样一来社会的发展也会遵循内在规律而行,社会秩序的稳定得以保障。由此从整体上看,“无为而治”便是一种顺应民心的治国之道。
  三.“无为而治”的具体措施
  “无为而治”观点是针对国家的统治者而提出的,所以我们可以从有关统治者的不同角度出发,来对“无为而治”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一)君主的自身修养
  在老子看来,君主自身首先要守道修德,才能对国家进行更好的治理。君主为什么要守道修德?老子首先从万物出发给了原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3]127万物是从“道”发源出来,经历了“德”,“物”,“器”三个阶段才成为我们所认识的万物。所以,“道德”因为它自身的原始无形得以重视,而他们之所以被重视,就是因为“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顺着万物的自然来使万物生长。
  由此对应到君主自身,便是要求君主遵循道德,这一过程是逐步递进的,先将自身的道德树立,之后才能将其进行推广,天下才能得治。“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3]132自身树立起自我德行,便会兴旺发达,子孙不绝,天下治理之道便由此得出。若是不守道修德,便是德行败坏,贪得无厌之人,若是他们来治理国家便会产生不符合规律的“盗夸”——“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3]134由此天下又将大乱。所以,守道修德是君主自身应一以贯之的。
  除了守道修德,君主还应有谦下与退身的品质:“是以圣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后身之。”唯有此才能够居于民众之上,而民众却不会因此而产生负担,这样一来便得了民心,也避免了民众与自己产生争端,国家秩序安定便得治——“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争。”[3]167
  老子坚持“上善若水”,由这一点出发便是要求统治者有“水”的品质——柔弱克强,能够承受国家的耻辱。“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异之”,“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3]197。老子要求统治者“上善若水”便是要求他们能够意识到正言若反的道理。
  (二)君主对民众的管理
  國家治理中的“无为”便是要求统治者遵循被统治者的想法,顺应百姓的天性。这在《道德经》中有详细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对被统治者意愿的遵从——“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3]128。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的,而是应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这就使得“百姓之心”在国家治理中处在了中心位置,而对百姓之心的顺从便是顺应自然。君主下达命令时不应只是对自身的考虑,而要站在百姓的立场上顺应民意,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此外,在老子看来,人们的天性是“素”,“朴”的,而在社会中出现的种种规则与制度,“往往皆足以生与其原来目的相反之结果”[3]194,所以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应呈现出民众的本真状态,顺应人们的天性,坚守质朴,回归本真,必要时应及时除去过多的规则干预: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都是为了排除后天的规则对人的本性的约束;此外还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4]194,呈现本真,坚守质朴,减少私心和欲望,杜绝后天的教导,从而让百姓们依其本性进行发展:“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缚;我欲不欲,而民自朴。”[3]141这样一来便是顺应自然,避免出现过多的后天制作的规则制度而产生的相反的结果,保证民众的天性的淳朴,使得“无为而治”得以实现。 
从君主对民众治理的具体措施出发,在从整体上对国家进行治理时应注意到“治大国若烹小鲜”[3]151,不要对其进行翻动以至于破碎,对应到国家中便是不要对国家进行过多的干预,这样一来,从国家到人,便形成了“圣人亦不伤人的”境界,不妄为,顺应自然,便是“无为而治”的最好体现[5]。
  (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老子在谈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首先从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入手:“大邦者,下流也......则大者宜为下”[3]153。在老子看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原则便是“谦让”,无论是小国或是大国。只有这样大国才能够合并小国,小国归附大国,两者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相安无事,社会才能安定发展。
  那么应如何营造和谐的国际关系呢?“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3]159。这里强调将“无为之治”推广出去来形成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无为之为,无事之事,无味之味消解野心与侵略。两国相处要以德报怨,怨便会自然化解。“天下之大做于细”,两个国家要想成就自身,满足自己的利益,就应当从小处着手,避免利益上的小部分的抵触,慢慢扩大合作二者的利益都能够得到满足[1]。
  四.“无为而治”的评价与影响
  “无为而治”是老子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提出的具体理论,该理论指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问题,对动乱的社会的治理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指导;此外,“无为而治”所坚持的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以百姓之心为心”,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管理影响深刻,当今在对国家进行治理时要顺应民心,发布政令需要满足大众的利益,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积极健康发展。在这个层面上来看无为而治理念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继续从当今角度对该理论进行思考,便会发现无为而治依然有其不足之处,其中对百姓的质朴本质的回归过多贬低了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利于社会中人们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这一点来看无为而治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消极意义。
  结 语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无为而治”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论述,为该观点的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指导;老子的无为而治作为时代中一颗灿烂的恒星,不仅是为当时混乱的封建社会,也是为当今中国的国家治理和建设提供了深远的指引意义。
  参考文献:
  [1] 贺琴.老子“无为而治”治理思想初探[J].文教资料,2017(05):89-90+106.
  [2] 张志伟.《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3] 老聃.《道德经》,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年版.
  [5] 孙全胜.从《道德经》看老子的治国之道[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01):14-16.
  作者简介:(张佳康)姓别(女)-出生年(1997-)籍贯到市(陕西省西安市)民族(汉) 学历(在读本科)研究方向(哲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5级哲学系学生。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二胎政策对一胎心理问题的影响”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学和科技哲学。 阿


Copyright© 2017 - 2018 核心期刊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38938号-1
客服QQ:565552016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科学大道升龙商业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