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的能力,以此满足社交需求。与此同时,社交网络中喷涌的信息流还为莉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搭建了通往未知世界的工具性桥梁,引领着她沉浸在“福流”(flow)的状态中。这种超越时空的高度专注过程,不仅满足了莉莉丰富知识、强化能力的学习需求,还能够在当下给她带来全身心愉悦的深度体验。总之,只要能够以“适度”使用为前提,社交网络便可以给莉莉这样的孩子提供各种促其成长的“正能量”,包括朋友圈的拓展、学习兴趣的激活、知识技能的掌握等。在学者们看来,这也正是一个“穷者变富”或者“富者更富”的过程,不同的孩子在社交网络不同功能的帮助下各取所需并不断成长。例如,自卑焦虑、社交不足的孩子可以有机会学习如何得到新的有用信息和社会支持,以补偿孤独闭塞、缺乏友谊的现状;而外向开放、社交良好的孩子则能够在更广阔的虚拟世界里进一步地扩展信息渠道和社交规模,促进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社交网络的消极影响
接下来,视线开始聚焦于16岁男孩小智的生活。小智是一个沉溺在虚拟世界的大男孩,他随时随地晃悠在自己的社交网络平台上,极其痴迷。他一登录自己的账号就会兴奋,一旦半天不能上网刷新页面就会显得焦躁不安,有时候甚至还会因为乏人点赞、负面评论、取消关注等网络社交的常见问题而陷入抑郁心境,对周遭的事情提不起一点儿兴趣。此外,小智为了维护社交网络中自己的“化身”(avater)形象而费尽心思,不但花费了大量金钱购买了用于装饰的周边产品,还精挑细选了各种文字、图片和视频来粉饰自己的虑拟生活,以帮助自己在虚拟平台的社会比较中获得良好的自我体验。由于小智无时无刻不关注着社交平台,因此写作业时总难以集中注意力,上学时也经常迟到、早退。同时,小智在社交网络中还认识了一些不良分子,学会了不少污言秽语,在学校里经常因为与同学一言不合就火冒三丈,极具攻击性。此外,没日没夜的上网也让他的生物钟变得紊乱,白天总是没精神,而且视力也越来越差。在小智看来,他已经控制不了自己使用社交网络的冲动。
毋庸置疑,小智是过度迷恋社交网络的典型,其大脑中的“奖赏系统”正在积极参与这种“沉溺”现象的产生与维持。简单地说,与物质成瘾的神经通路相似,网络社交中浓度不断升高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可以给小智带来短暂的兴奋和愉悦,也使他不知不觉中坠入了成瘾的“地狱”。于是,在无法自拔的虚拟世界里,小智不但身体状况不佳,而且显得非常情绪化、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表现出诸多的适应不良行为。事实上,小智在成长过程中一直缺乏父母的陪伴。与身边的小伙伴相比,小智往往只能躲避在社交网络中获取情感支持。因此,对于孤独的小智来说,社交网络可以很好地满足他渴望被关注的情感需求。同时,社交网络中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小说、音乐、视频和游戏等分享,为小智逃避现实、宣泄情绪、远离烦恼提供了快速通道,满足了他的娱乐需求。看来,孤独感、感觉寻求等正是孩子们社交网络成瘾的源头,如果不及时有的放矢地清除本源,而继续任由像小智一样的青少年沉溺在社交网络中,他们的“一网情深”就会将自己拖入溢满“负能量”的深渊,进而滋生出自恋、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障碍,并随之产生离群、厌学甚至犯罪等各种不良行为。除此之外,社交网络作为强大的分心物,孩子们会因为不间断地过度关注而长期处在精力耗损、视力损伤、睡眠不足的状态中,埋下各种健康的“定时炸弹”。值得警惕的是,社交网络的匿名特征也更容易让小智这样的青少年成为网络罪犯的“狩猎”目标,以致成长中的他们成为被攻击、侵犯甚至绑架等极端麻烦的受害者。
三、社交网络沉迷的干预建议
回顾莉莉和小智所代表的两类孩子的典型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社交网络对不同的青少年会有不同的影响,既能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也能蜕变为毒蛇猛兽。那么,家长和教师该如何教导身为“数字土著”的当代青少年正确、健康地使用社交网络呢?为了让孩子们拥有莉莉般的生活,家长、教师等“数字移民”不但需要积极地补充与社交网络相关的知识,而且应该及时更新并熟悉社交网络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趋势,一边倾听孩子对于社交网络使用的心声,一边与孩子展开彼此信任的深度交流,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在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平台上满足不同的成长需求。同时,为了让孩子们远离小智般的生活,家长、教师则需要积极关注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和温馨陪伴。即便成瘾问题已经存在,也尽量避免一开始就采用没收手機、批评呵斥等冲突式的教育手段,而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一网情深”根源的基础上再有的放矢地予以干预。
(责任编辑 张慧籽)
本文链接:http://www.hxqikanlw.com/youxiulunwen/20181023467.html